
德国人接受中医拔罐治疗
近年来,中药制剂安全问题成为人们议论和关注的焦点,也使得中医药在我国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冲击。通过鱼腥草注射剂等一系列事件的报道,人们开始怀疑中医中药。但是远在欧洲,在公认对医药使用最谨慎的德国,中医中药却有一大批忠实“粉丝”。
德国人对药品副作用的谨慎程度,堪称世界之最。注册一个药品,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少则几十万欧元,多则几千万欧元。那么,在德国开中药,会不会因此束手束脚?
答案是:不会。相反,德国是西欧国家中使用中草药最多的国家,其市场约占全欧市场的40%。
如何既允许用中药,又保证患者的安全?德国人的办法也很“中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德国人普遍认为,中草药在中国用了几千年,绝大多数应该都是安全的。德国政府提出,允许使用中草药,但要在实践中对中药跟踪检验、检测,一旦发现副作用严重的药材,马上禁用。比如细辛,是一种抗寒止痛的中药,以前在德国是可以使用的,但有人发现,用细辛容易引起中毒,德国政府马上禁止使用细辛。除了细辛的根,关木通、木香这两味药,也不能在德国使用。
目前德国大约有3000位中医医生,但有资格开出中药方的人,却只有几百个,很多医院或诊所因此要专门请中国医生去看诊开药。此外,所有患者看中医时,都要签订一项声明:患者自愿服用中药,了解某些中药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假如出现问题,马上和医院联系。
在德国,看中医是一种贵族享受,个人支付的费用是看西医的10倍以上。德国的社保制度非常健全,一般来说,看病一次诊金10欧元,还可以保证同一种病三个月之内免挂号费;去药房拿药,一律5欧元一次,剩余的费用由政府支付。
看中医则不同:诊金一次要收70欧元,如果是初诊,诊费要100欧元;医生开处方,另外收10欧元,一帖药一般也要10欧元。看中医还经常配合一些体格检查,单项都要20-30欧元。
对比西医,如此昂贵的中医,为何仍得到那么多德国人“帮衬”?
看中医者,很多都是比较“小资”的有钱人,比如艺术家、商人,比如属于“白骨精”之列的高管、高薪白领,都是中医的“粉丝”,还有一些小孩也被父母带来看中医。
德国中医面对的病症,常常是西医束手无策的慢性病,比如牛皮癣等皮肤病、失眠、关节炎等。中医讲究内外皆调,再加上使用纯天然植物药,只要科学指导,即使长期服用,副作用也很小,因此被不少德国人看好。
中医药在德国的倍受青睐以及良好的市场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中医药走向国际的美好愿景,也期待着中医药这项历经几千年的医学,能够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接受,造福人类的生命健康。
日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医文化与养生展”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召开。
展览从中医历史、诊法治法、中医养生、中医传承等4个方面,通过大量实物、影像、图片、文字资料和讲座的形式让法国民众与华侨华人近距离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体验到中医养生的智慧。
中医传统文化与养生
展览介绍,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长达5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医药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视人体自身与自然为和谐的整体。它以阴阳平衡理论来解释生命与疾病,认为机体的阴阳失衡或与自然界的平衡失调就会发生疾病。按照性质、属性相近以及存在联系的法则,它将人体与自然界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认为五行的生克法则相互联系,组成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贯通的整体系统。它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认为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失常和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失调,是导致疾病主要的外因和内因。它重视个体化诊疗,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疾病信息,运用“辨证论治”分析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经过长期实践,中医文化形成了用以解释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藏象、精神、气血、经络理论、解释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病因病机理论、解释自然变化对人体影响的五运六气理论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些理论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诊断、防治疾病的方法。
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中医养生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第二,形神兼养: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调摄;第三,动静结合: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第四,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因人、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这些特点突出地体现出中医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养。在练功养生时,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病的性质来选择有关锻炼项目,采取适当的锻炼方法,以提高养生的效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杨金生教授在谈到中医传统文化时认为,对于悠久的中医文化的价值,不少人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前几年甚至还有人提出取消中医,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医文化,误解了中医文化。从文化多元性、回归自然的角度来看,从科学发展之后面对的医疗技术问题来看,中医在当前都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杨教授举例说,为什么美国总统奥巴马要修改医疗保障法呢?那是因为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也长寿了,随后带来了很大的经济问题。而中医恰恰是运用自然的方法、养生的方法,调动人自身的系统来防病,从这里也能体现出中医的伟大和博大。中医看病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未病先防,根据个人体质以及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和季节气候的变化来顺应自然;第二阶段是既病防变,即用中医的方法,延缓或阻断已发疾病的发展。这种对待疾病的态度和方法是很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
中医养生的实践
中医养生的实践经验很多,如重视精神卫生,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调节情绪,做好精神心理保健;坚持有规律地运动;注重饮食健康和平衡等。
较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饮食、饮茶、调气和体质养生。饮食上中医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包含饮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茶是健康饮料,这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喜欢饮茶。喝茶好处很多,讲究也不少。茶有很多种类,什么时候喝什么茶,什么人适宜喝什么茶,如何调制养生茶等,都有许多学问。如冬天饮茶应偏于温和的、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驱寒的,如红茶;春天肝气偏旺,应饮菊花茶、绿茶;到了夏天,出汗过多,容易阴伤,可以适当给予滋阴的如枸杞茶,乌梅茶。中医的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体质养生法则是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正确的养生方法,这是中医养生大法。只有知道自己属于哪种体质,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做到科学养生。
展览中,还同时举办了中国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吴中朝教授关于中医养生实践的讲座。讲座现场示范了几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如艾灸养生、针刺养生、穴位按摩养生等,让到场观众不时发出对于中医养生智慧的感叹。
吴教授,他对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注重“天人合一”,把宇宙、整个世界当作一个大的环境,人是个小环境,必须去适应这个大环境,这样就不是被动性地养生,而是主动适应性的养生,才不至于被自然界异常气候和变化所伤。如巴黎湿气大,应适当避免吹风,防潮湿,注意保暖。其次,中医养生强调人体的统一,养生不是靠多吃补品,而是要从整体上看,根据不同体质做到养生方案个体化,从而使养生更有针对性,更加行之有效。第三,在西方国家生活,竞争压力大,往往容易造成失眠、头痛等症状,这时就要注意放松心情。心情调畅是养生的大法,情志不调最容易造成内伤型的疾病。另外,西方国家油腻食物偏多,华人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不要过腻过咸。最后就是要做到“未病先防”,平时注意自我保健。
中医文化在法国
展览吸引了众多的法国观众,他们在参观展览时,对于中医文化的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不时发出感叹。一位法国观众告诉记者,他曾看过中医,对于中医富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颇为认同,尤其是对于中医所主张的“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的养生思想更加赞同,认为这是一种十分科学的医学和健康理念。
法国达芬奇医学院中医部教学主任朱勉生教授,她感叹道,来法国23年,如今中医在西方的影响可以说是过去没法比的。这主要是因为跨文化的交流已经大大突破了中西医的界限。现在大家不是讲医学门户之分,而是讲哪种方法更加简便和行之有效。为什么中医在西方受到很大欢迎,关键是中医的人文价值、学术价值和中国文化传统这些综合因素。中医是看人而不是看病,把人放在病前面,注重人的整体观念,考虑到个人的家庭、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治疗方面更多利用患者个人的自我康复功能,而现在不少西医治疗方法是代替了人的自我康复能力。所以中文中说“医生”,就是要把“医”与“生”联系在一起,要把人的生机、生气调动起来,而不是压下去。
朱教授说,中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我们生活在法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变了,就要做出相应调整,不是说把中医原样搬来就行。我们当然要尊重中医传统,但也要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胸怀。不少法国人对中医文化和养生有相当的了解和体会,同时他们在饮食、运动方面也都有自己的一套保养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吸收,在二者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双向交流,从而达到相互补充。我在达芬奇医学院讲学,很多学生在养生方面会提出一些中国人不太会想到的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启发。把这些问题讲清楚,对我们在学术上也是一种启发和提高。在向西方人讲中医养生的时候,要切合人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有的放矢,不能一厢情愿,这里有个沟通融合的问题。中医目前在欧洲不少国家还不能行医,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医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严刻,在人文、学术、技能各方面的要求都不同于在中国,可以说更高标准地受到实践的检验。
为期数天的中医文化与养生展吸引了很多法国观众和华侨华人,每天过来参观展览、听讲座、咨询专家的人络绎不绝。展览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闫树江表示,希望这次展览能够让更多的对中医感兴趣的法国学者和民众了解中医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从而促进中法两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交流互动,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