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医生介绍| 解忧堂国际俱乐部| 解忧堂中医针灸中心| 解忧108| 中医美容减肥| JIEYOU108| ESPAÑOL| Sobre Decheng Song| JIEYOUTANG SL| Es na oportunidad de invertir| 关于我们| 品牌策划营销| 中西加盟合作| 中西商标第5类| 9类| 25类| 29类| 30类| 31类| 32类| 35类| 42类| 44类| 45类| 解忧王国|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ESPAÑOL

ENGLISH

返回首页
用户名
密  码
中医针灸在欧盟的临床应用情况

根据《德国针灸联合会》的统计,原西德针灸师约8000人,另外根据针灸生产厂估计,还有一万多医生零星地使用针灸方法,估计,针灸在德国的年治疗量在2000万人次以上。

中医针灸在德国的临床应用情况

德国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种类广泛,除治疗常见的急慢性疼痛,功能障碍性疾患外,也常用于治疗儿科、妇科多种疾病,对肥胖症、汞中毒、花粉性鼻炎的治疗也曾有过报导、说明针灸在德国受到广泛重视并有较高的治疗水平。

近年来德国针灸临床应用的发展还是较快的,尤其是在耳针药物复合麻醉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名列世界前茅。联邦德国的吉森(Giessen)大学和慕尼黑的心血管研究中心一开始就用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做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仅5-6年时间就做了1000例。圣·佛朗兹医院麻醉科主任汉森等总结了近900例耳针麻醉的经验,认为耳针麻醉手术范围广,据此他们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常规。据悉,西德做过针麻手术的单位有20多个,总例数已达几万例。一些专家认为针麻可适用于整个外科手术领域。

最近,德国《医生之页》周刊(1991年2月第9期)发表了一项有关针灸临床应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患者中,有90%认为针灸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用于临床,有39.3%已或多或少的接受过针灸治疗,有70.4%愿意试用针灸治疗,仅有2.7%认为针灸无意义,5.6%拒绝接受针灸治疗。

    中医药在德国,中医在海外,中医海外发展
    德国人接受中医拔罐治疗

    近年来,中药制剂安全问题成为人们议论和关注的焦点,也使得中医药在我国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冲击。通过鱼腥草注射剂等一系列事件的报道,人们开始怀疑中医中药。但是远在欧洲,在公认对医药使用最谨慎的德国,中医中药却有一大批忠实“粉丝”。

    德国人对药品副作用的谨慎程度,堪称世界之最。注册一个药品,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少则几十万欧元,多则几千万欧元。那么,在德国开中药,会不会因此束手束脚?

    答案是:不会。相反,德国是西欧国家中使用中草药最多的国家,其市场约占全欧市场的40%。

    如何既允许用中药,又保证患者的安全?德国人的办法也很“中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德国人普遍认为,中草药在中国用了几千年,绝大多数应该都是安全的。德国政府提出,允许使用中草药,但要在实践中对中药跟踪检验、检测,一旦发现副作用严重的药材,马上禁用。比如细辛,是一种抗寒止痛的中药,以前在德国是可以使用的,但有人发现,用细辛容易引起中毒,德国政府马上禁止使用细辛。除了细辛的根,关木通、木香这两味药,也不能在德国使用。

    目前德国大约有3000位中医医生,但有资格开出中药方的人,却只有几百个,很多医院或诊所因此要专门请中国医生去看诊开药。此外,所有患者看中医时,都要签订一项声明:患者自愿服用中药,了解某些中药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假如出现问题,马上和医院联系。

    在德国,看中医是一种贵族享受,个人支付的费用是看西医的10倍以上。德国的社保制度非常健全,一般来说,看病一次诊金10欧元,还可以保证同一种病三个月之内免挂号费;去药房拿药,一律5欧元一次,剩余的费用由政府支付。

    看中医则不同:诊金一次要收70欧元,如果是初诊,诊费要100欧元;医生开处方,另外收10欧元,一帖药一般也要10欧元。看中医还经常配合一些体格检查,单项都要20-30欧元。
    对比西医,如此昂贵的中医,为何仍得到那么多德国人“帮衬”?

    看中医者,很多都是比较“小资”的有钱人,比如艺术家、商人,比如属于“白骨精”之列的高管、高薪白领,都是中医的“粉丝”,还有一些小孩也被父母带来看中医。

    德国中医面对的病症,常常是西医束手无策的慢性病,比如牛皮癣等皮肤病、失眠、关节炎等。中医讲究内外皆调,再加上使用纯天然植物药,只要科学指导,即使长期服用,副作用也很小,因此被不少德国人看好。

    中医药在德国的倍受青睐以及良好的市场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中医药走向国际的美好愿景,也期待着中医药这项历经几千年的医学,能够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接受,造福人类的生命健康。

    日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医文化与养生展”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召开。

    展览从中医历史、诊法治法、中医养生、中医传承等4个方面,通过大量实物、影像、图片、文字资料和讲座的形式让法国民众与华侨华人近距离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体验到中医养生的智慧。

    中医传统文化与养生

    展览介绍,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长达5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医药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视人体自身与自然为和谐的整体。它以阴阳平衡理论来解释生命与疾病,认为机体的阴阳失衡或与自然界的平衡失调就会发生疾病。按照性质、属性相近以及存在联系的法则,它将人体与自然界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认为五行的生克法则相互联系,组成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贯通的整体系统。它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认为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失常和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失调,是导致疾病主要的外因和内因。它重视个体化诊疗,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疾病信息,运用“辨证论治”分析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经过长期实践,中医文化形成了用以解释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藏象、精神、气血、经络理论、解释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病因病机理论、解释自然变化对人体影响的五运六气理论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些理论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诊断、防治疾病的方法。

    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中医养生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第二,形神兼养: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调摄;第三,动静结合: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第四,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因人、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这些特点突出地体现出中医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养。在练功养生时,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病的性质来选择有关锻炼项目,采取适当的锻炼方法,以提高养生的效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杨金生教授在谈到中医传统文化时认为,对于悠久的中医文化的价值,不少人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前几年甚至还有人提出取消中医,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医文化,误解了中医文化。从文化多元性、回归自然的角度来看,从科学发展之后面对的医疗技术问题来看,中医在当前都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杨教授举例说,为什么美国总统奥巴马要修改医疗保障法呢?那是因为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也长寿了,随后带来了很大的经济问题。而中医恰恰是运用自然的方法、养生的方法,调动人自身的系统来防病,从这里也能体现出中医的伟大和博大。中医看病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未病先防,根据个人体质以及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和季节气候的变化来顺应自然;第二阶段是既病防变,即用中医的方法,延缓或阻断已发疾病的发展。这种对待疾病的态度和方法是很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

    中医养生的实践

    中医养生的实践经验很多,如重视精神卫生,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调节情绪,做好精神心理保健;坚持有规律地运动;注重饮食健康和平衡等。

    较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饮食、饮茶、调气和体质养生。饮食上中医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包含饮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茶是健康饮料,这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喜欢饮茶。喝茶好处很多,讲究也不少。茶有很多种类,什么时候喝什么茶,什么人适宜喝什么茶,如何调制养生茶等,都有许多学问。如冬天饮茶应偏于温和的、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驱寒的,如红茶;春天肝气偏旺,应饮菊花茶、绿茶;到了夏天,出汗过多,容易阴伤,可以适当给予滋阴的如枸杞茶,乌梅茶。中医的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体质养生法则是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正确的养生方法,这是中医养生大法。只有知道自己属于哪种体质,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做到科学养生。

    展览中,还同时举办了中国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吴中朝教授关于中医养生实践的讲座。讲座现场示范了几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如艾灸养生、针刺养生、穴位按摩养生等,让到场观众不时发出对于中医养生智慧的感叹。

    吴教授,他对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注重“天人合一”,把宇宙、整个世界当作一个大的环境,人是个小环境,必须去适应这个大环境,这样就不是被动性地养生,而是主动适应性的养生,才不至于被自然界异常气候和变化所伤。如巴黎湿气大,应适当避免吹风,防潮湿,注意保暖。其次,中医养生强调人体的统一,养生不是靠多吃补品,而是要从整体上看,根据不同体质做到养生方案个体化,从而使养生更有针对性,更加行之有效。第三,在西方国家生活,竞争压力大,往往容易造成失眠、头痛等症状,这时就要注意放松心情。心情调畅是养生的大法,情志不调最容易造成内伤型的疾病。另外,西方国家油腻食物偏多,华人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不要过腻过咸。最后就是要做到“未病先防”,平时注意自我保健。

    中医文化在法国

    展览吸引了众多的法国观众,他们在参观展览时,对于中医文化的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不时发出感叹。一位法国观众告诉记者,他曾看过中医,对于中医富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颇为认同,尤其是对于中医所主张的“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的养生思想更加赞同,认为这是一种十分科学的医学和健康理念。

    法国达芬奇医学院中医部教学主任朱勉生教授,她感叹道,来法国23年,如今中医在西方的影响可以说是过去没法比的。这主要是因为跨文化的交流已经大大突破了中西医的界限。现在大家不是讲医学门户之分,而是讲哪种方法更加简便和行之有效。为什么中医在西方受到很大欢迎,关键是中医的人文价值、学术价值和中国文化传统这些综合因素。中医是看人而不是看病,把人放在病前面,注重人的整体观念,考虑到个人的家庭、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治疗方面更多利用患者个人的自我康复功能,而现在不少西医治疗方法是代替了人的自我康复能力。所以中文中说“医生”,就是要把“医”与“生”联系在一起,要把人的生机、生气调动起来,而不是压下去。

    朱教授说,中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我们生活在法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变了,就要做出相应调整,不是说把中医原样搬来就行。我们当然要尊重中医传统,但也要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胸怀。不少法国人对中医文化和养生有相当的了解和体会,同时他们在饮食、运动方面也都有自己的一套保养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吸收,在二者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双向交流,从而达到相互补充。我在达芬奇医学院讲学,很多学生在养生方面会提出一些中国人不太会想到的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启发。把这些问题讲清楚,对我们在学术上也是一种启发和提高。在向西方人讲中医养生的时候,要切合人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有的放矢,不能一厢情愿,这里有个沟通融合的问题。中医目前在欧洲不少国家还不能行医,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医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严刻,在人文、学术、技能各方面的要求都不同于在中国,可以说更高标准地受到实践的检验。

    为期数天的中医文化与养生展吸引了很多法国观众和华侨华人,每天过来参观展览、听讲座、咨询专家的人络绎不绝。展览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闫树江表示,希望这次展览能够让更多的对中医感兴趣的法国学者和民众了解中医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从而促进中法两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交流互动,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月23日,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4名专家、21名学生组成的代表团,启程赴欧洲开展为期20天的巡演、巡讲、巡展活动。代表团将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家肖像馆及英国和爱尔兰多所孔子学院、中小学校等开展2011“欢庆中国年、健康新体验”新年巡演、巡讲、巡展主题活动。受英国国会的邀请,巡演团还将特别为英国上议院、下议院议员做两场专场演出。

据了解,此次活动中该校专家代表团将作多场中医保健养生方法、中医食疗药膳等方面的讲座;演示如何运用中医针灸和推拿治疗及预防疾病、缓解疲劳;并针对英国常见的亚健康状态、烟酒药物依赖症等常见症状,用中医理论进行详细解读并提出相应的中医解决办法,让更多的民众能近距离直观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及中华式的健康生活方式。学生代表团则将通过中医传统保健功法表演、民间传统艺术表演、民族特色文艺表演等艺术形式让英国学生、民众近距离体验中国民族艺术的浓郁风格。除现场表演外,同学们还将与欧洲民众开展精彩的互动活动,并与英国及爱尔兰的大学生们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项目。

由于活动期间恰逢中国农历新年,因此“欢庆中国年、健康新体验”系列活动融入了中国新年的元素,将以“Road Show”(路演)的形式呈现自然、健康的表演,表现积极向上、崇尚健康的主题。

2008年2月25日,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和伦敦南岸大学共同创建的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并于当年10月开始面向全世界招生授课,这是世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在三年的工作中,通过三个学校的紧密合作,中医孔子学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中医中药课程和中国文化推广活动,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被教育部授予“先进孔子学院”称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还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和接收孔子学院奖学金生院校。截至目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已选派专业双语教师15人次赴英国开展中医教学及文化推广工作。

2009年、2010年该校共选派13名交流学生到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学习。此次活动正是以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为平台,面向英国和欧洲民众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和健康体验,专家代表团还将对中医孔子学院临床诊所进行中医医疗技术指导。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影响力,加深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吸引更多人士加入到伦敦中医孔子学院进一步学习语言与中医文化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外大学生的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往来,为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据《公共商务信息导报》介绍,日前英国卫生部公布的《草药与针灸立法管理议案》结束了为期3个月的公众咨询,通过该议案,英国政府首次考虑确立中医的合法地位,这在这欧美地区还是第一次。一些医学专家说,这显示中医有望在英国“正名”,有利于中医的发展。 该议案提出建立“辅助与替代医学委员会”,一方面管理使用西方草药、中草药、印度草药等的草药师,另一方面管理从事西方针灸、中医针灸、日本针灸和韩国针灸等针灸师。议案虽然从形式上将传统中医分割为针灸和草药两部分,但它同时也承认中医的整体性,明确提出中医人员今后应该注册为“中医师”。

近日,在曼彻斯特出席“2004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的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张小瑞女士说,“英国在传统医药管理立法的问题上,走在了欧美国家的前面。这对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发展也是有促进意义的”。 目前,包括英国中医学会在内的机构和团体对卫生部的此项议案已经作出了回答。英国卫生部正在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虑,3个月后提出立法的初步方案。之后,再将方案交给公众讨论3个月。随后,将请专业的律师和法律顾问提出法律草案,最终交由议会讨论通过。可以说英国政府对包括中医在内的辅助医学的立法已经进入了实质阶段。

中医药在国际国内上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相信随着我国传统草药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中草药会象香饽饽一样,受到海外人士众多有实力公司的青睐。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意大利人了解中医药始于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马可·波罗在百万字的《游记》中已有了描述中国的保健方法。马可·波罗知识渊博,兴趣广泛,他13世纪在中国各地旅行时,对传统中医药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游记》中曾记载了苏杭城里的医家,还具体介绍了姜、茶、
高良姜胡椒大黄麝香肉桂等中药材,欧洲人很喜欢他的《游记》,通过阅读,了解了许多中医药知识,中医就是这样传入意大利的。以后,意大利有关中医药更为详细的知识是来自荷兰、英国、法国的传教士、汉学家和医生们。
    在18世纪到19世纪,有一些意大利医生对使用和科学验证中国医学(针灸)产生了兴趣,并在某些场合下得到了政府官员的支持。那时,在一些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有关针灸的专著、临床和实验报告。事实上,当时只有很少的医生从事针灸研究,但令人惊奇的是:在大学内外都可以见到有用支持或批评的态度实验针灸的人,也许那时人们比现在对针灸的兴趣更大。当时有的医学杂志不断地收到有关针灸的文章。其中比较著名的杂志是巴维亚大学解剖学教授巴托洛莫·帕尼扎主编的(Gazzetta Medca di Mi-lano)。那时,甘迪尼医生是积极研究和实践针灸并留下大量资料的医生之一,公元1769年,他发表了一篇有关脉诊学的论文,对欧洲医学和中医理论进行了比较。博佐蒂与他的同事拉罗和达·卡米恩在公元1820年和1840年出版了有关针灸的小册子,并报告用针刺、艾灸和电针所治疗的一些病例。电针可能是在公元1800年被亚历山德罗·沃尔塔首先使用的。
    19世纪末到本世纪上半叶,整个欧洲发生了战争,而且医学科学在各个领域(如病理生理学、外科学、仪器诊断和药物疗法)中有了进步和发展,因此降低了对针灸的兴趣。在这个时期中,只发表了少量有关针灸的文章。然而一些有勇气和牺牲精神的医生还保留了对针灸和中医的兴趣,他们不断地研究、实践和传播针灸及中医。1932年、1934年,伯塔瑞利就针灸术和交感神经理疗学的起源发表了论文。
    1945年以后,意大利许多城市如罗马、都灵等,都有较多的医生从事针灸研究。并且成立了意大利的第一家针灸研究所。都灵的玛丽亚·维多利亚医院还开设了针灸临床治疗。1957年,安德烈亚·维纳杰的《中国针灸》专著问世。但仅仅过了20年,与针灸有关的书籍和综述就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这当然要归功于对中国文化的开放。
    近年来,学习针灸的医生数量不断增长,许多医生到中国学习针灸课程或旅游,两国间的医学交流逐步增多。1974年建立了意大利——中国倡学学会;1976年意大利大学代表团访问中国,同时,国会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也派遣了代表团访问中国;1968年针灸学会(SIA)成立,促进了针灸基本知识的传播。这以后,其他的学会和学校相继建立。一些中国医学代表团到意大利进行科学合作,一些中国医生个人也到意大利国立大学、公立医院或私人学校访问、讲课。医学学会、大学或国家管理机构还参与定期举行的与针灸有关的会议、学术研讨会、讲座、大会等。1986年1月14日意大利第一所中医研究生院在著名的巴维亚大学医学院正式建立,该研究生院担负着培养中医人才和研究中医理论的双重任务。
    (二)中医药现状
    意大利的医疗保险,每人每年是2万里拉,只提供住院用。要是看外科、康复科、妇产科等的费用,患者还得自费,当然,看中医也得自费。尽管如此,中医诊所仍以疗效好、副作用小吸引了众多的意大利人。在意大利有许多中医爱好者,上至年过七旬的老爷爷老奶奶,下至背书包的中学生,他们积极参与有关介绍中医与人类健康的各种报告会和演讲活动,对中国针灸、按摩、气功等自然疗法很感兴趣,愿意接受各种中医治疗。有一位意大利妇女在车祸后,落下了
头痛的后遗症,她多次找西医诊治,可疗效一直不明显。在别人劝说下,她才找针灸大夫扎针试试。两个月后,针灸使她的头痛大为减轻,最终痊愈。从此,她喜欢上了中医,她的家属受其影响,也爱上了中医。在意大利有些中医爱好者家中收藏的中国中医书籍之多出人意料,语种非一,有的在中国国内也属罕见。
    中医在意大利开设的科室有传统医学与针灸中医科、矫正康复科、按摩中医科、牙科(针灸、中医治疗)、妇科(中医治疗)、心理精神病治疗科(太极拳、气功治疗)、家庭服务科(中医治疗)等等。可以治疗的病种包括胃病、肠病、
颈椎病、幼儿近视、过敏症、哮喘、鼻炎、顽固性头痛、精神抑郁症、结石症等等,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并且疗效显著,深受意大利人的欢迎。目前,意大利已有600多名中医针灸师,其中20%以针灸为主业,每年治疗患者200万人次,仅帕拉切尔索研究院设在罗马和威尼斯的诊所,每周治疗的人数就达1000人次。
    不仅中医针灸在意大利深受欢迎,为追求美与健康,不少意大利人在学习中国的气功武术,他们认为中国的太极拳、太极剑、气功与武术是健体强身、延缓衰老的最好方法。目前,在意大利教中国功夫的有200多家。一次一位叫法兰卡的夫人举行生日晚会,一位中国气功师正巧参加了生日晚会,席间女主人突然清气功师为她治疗久治不愈的
颈椎病,自述除颈部疼痛外,手臂也有麻木感。经气功师检查,发现她的颈部第5、第6颈椎有一条索状筋结,使颈前屈活动受限,气功师采用点穴及推拿手法,施术10分钟,患者自觉颈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了。
    (三)中医药发展前景
    中医药在意大利从无到有,逐渐被意大利人民所接受,其在意大利的发展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在攻克超级顽症
艾滋病方面,中药已崭露头角。以中药为主的人参酒和小柴胡汤,以及甘草等对艾滋病的防治作用已引起了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国际医学界的重视。中药不仅在疾病治疗方面显示了它的奇妙效果,而且在美容健身方面也具有独特功能。我国两个以天然药物为原料的新化妆品——“普兰娜”健美霜和“普兰娜”美乳霜,已风靡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
    虽然中医针灸在意大利尚未取得合法地位,但前不久意大利卫生部已在起草一份针灸方面的文件,准备提交意大利政府讨论。针灸很有希望进入意大利公共卫生医疗系统,争取合法地位。尽管目前尚有很多困难,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达到这个目的。
    为了推广中医的发展,意大利的电视、报刊经常宣传针灸、中医药的作用。除此之外,意大利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中医中药大会,其规模甚大,欧洲各国都设有展台,展示自己不同的中药产品。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也组织了人马参加。光顾大会的意大利人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络绎不绝,这种会议无疑增加了人们对中国的了解,对推进中医中药在意大利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我们坚信意大利和世界各国一样,为了人民的健康事业,在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将会进一步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中医药管理
    在意大利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大多受各学术组织管理。有关中医药方面的法规亦很少见。由于针刺是一种医疗行为,因此有执照的医生才可以使用,这一规定是高等法院于1984年宣布的。
    在意大利开中医私人诊所,包括针灸、中医诊所,必须通过在当地西医院校学习,取得大学毕业文凭才有资格开诊。
                中医药医疗、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
    (一)中医药医疗机构
    一些中医师和针灸师在意大利设有固定的诊所,撒丁岛上卡利兹先生的诊所就是其中之一,诊所虽然不算大,但针灸、按摩、气功等科室却较为齐全。他们用西医诊断,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不错。
    有些中医学术组织、学校、研究部门也开有中医院或中医诊所、中医针灸科室,如帕拉切尔索研究中心在罗马和威尼斯都设有诊所。
    (二)中医药研究机构
    帕拉切尔索是罗马一家从事传统医学研究的研究中心,在意大利乃至欧洲都很有名。该中心成立于1971年,开始仅有几个人从事传统医学的研究。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团结奋斗的精神,先后多次来中国北京、广州、上海、成都、开封、洛阳、南京、香港等地学习针灸、按摩、太极拳、气功等,也去德国、法国、瑞士等学习欧洲的传统医学。在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他们成功了。该中心已逐步发展成意大利最大的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西医研究机构。1985年,潘贤义在巴维亚大学成立了欧洲第一个中医研究所,研究中医理论。另外还有意大利中医与针灸研究中心等。
    (三)中医药学术组织
    1968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个针灸学会(SIA),促进了针灸基础知识的传播。1974年,成立了意大利——中国医学学会。还有亚历山大女士牵头成立的南京协会、意大利中医针灸学会、意大利医学组织联合会等。
              中医教育
    1986年1月14日,意大利第一所中医研究生院在著名的巴维亚大学医学院成立。该大学医学院建于1949年,是意大利历史最悠久、医学水平最高、教学经验最丰富的医学院之一,该院特别重视中国传统医疗技术,并于1984年首先在西方运用针刺麻醉实行心脏外科手术。该研究生院担负着培养中医人才和研究中医理论的双重任务,并得到国家卫生部的支持。1987年春,该校首开的中医课,是博士后专家课,学员中有神经内科、外科、神经生理、外科与呼吸科等已获得大家证书者,最高职称为副教授。教学由意大利籍华人潘贤义教授主持,讲课仅限于针灸。该校还招收医学院校毕业生,学习4年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除此之外,意大利还有许多私人创办的针灸、按摩、气功武术学校。针灸学校一般宣称只把收医生和医科学生,实际上他们也招收许多非医生的保健工作者。针灸学校的培训一般不能与医科专业培训相比,水平较低,至多提供针灸基础知识,缺乏实际技巧和临床培训。这些针灸学校大多常年办班,有几个月的,有1年的,也有3年的。目前在意大利教中国武术和气功的有200多家,撒丁岛的气功武术学校就是其中一家,它常年开设太极拳、太极剑、气功、武术4个班。这里的教师一是聘请中国的拳师、气功师和武术师来校讲学,二是把自己培养的教师送到中国接受再培训,然后回校任教。
                中医药研究
    帕拉切尔索研究中心在中医药传播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1987年他们在罗马召开了“经验与进步”中医展览会。中国卫生部组团专程参加了这一盛会,意大利国家电视台进行了专场采访,意大利的几家大报也都进行了报道,影响很大。1991年欧洲议会在该中心成立了意大利传统医学研究组,并承担了欧洲议会指定的研究课题,对欧洲针灸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为欧洲针灸教育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意大利国立巴维亚大学实验外科与显微外科专家潘贤义教授,对100例经会诊确定为不能接受药物麻醉的病人,采用针刺麻醉,施行了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其中仅1例因技术问题死于大出血外,另外99例手术均顺利成功并迅速康复。潘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机理研究表明:外麻可以100%取代药物麻醉;可以成功地避免麻醉剂对人体功能的抑制及其他副作用;对不能使用药物麻醉的病人来说,针刺麻醉是唯一可以让他们安全地接受外科手术的途径。
    Montescano.康复中心临床神经生理学科的Casale R.等人研究面肌触发点盐水穴位注射治疗幻肢痛的疗效及对交感迷走神经交互作用的影响,得出结论:①即便对自主神经系统有影响,也与幻肢痛疗效无关;②即使是幻肢感觉和疼痛均消失,也是对疼痛的疗效更佳,提示幻肢感觉与幻肢痛不是在同一水平上结合的。
    Padua大学麻醉学和加强治疗系的Ceccherelli F.等人对31名腰痛患者的研究结果提示:针刺治疗腰痛的效果与治疗次数成正比,因此治疗次数是决定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L.斯特库进行了一项研究,其目的是证明神经、肌肉、筋膜与经络在解剖学上吻合。
    意大利洛弗康复中心还在作针灸机理的研究,并写出了很有价值的论文。
            中医药学术交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中国与意大利之间的商贸、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中意中医药学术交流也日趋增多。
    1.1980年6月26~29日,“第六届世界针灸医生与针灸学会科学联盟大会”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大会委员会名誉主席为意大利的帕罗迪和法国的阮文议。名誉委员有美国的伯尼卡,加拿大的梅尔扑克、波梅兰兹等5人。大会名誉主席为法国的沙茨和加拿大的魏克苏。大会主席为意大利的兰扎。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传统针灸基础、生物能(气)、针刺麻醉、针灸的新技术。
    2.1983年3月25-26日,“国际天然医学讨论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在意大利卫生部领导支持下,由最高卫生研究所邀请了中国、苏联、美国、匈牙利、印度五国专家教授6
人参加会议,意大利出席11人。所谓天然医学,基本上是指各国的传统医学,举凡草药、按摩、推拿、针灸、水疗、食疗等皆在其范围之内。中国卫生部派安徽中医学院孟昭威教授出席这次会议,他在会上报告了“针灸在中国”。听众系各国专家教授及意大利医务工作者约300人。孟昭威教授报告了我国针灸概况、个人及协作单位研究工作,受到大会好评。3月26日,罗马两大报纸同时刊载孟昭威教授报告的内容。最后孟昭威教授荣获大会赠与金牌一面,它铭记着意大利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情谊。
    3.1987年4月,“中国和意大利制药、新药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意大利印地那制药厂帮巴地里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孙燕分别介绍了从植物中提取新药和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双方就此进行了讨论交流。
    4.1989年,南京市政府应意大利全国武术研究中心主席萨尔瓦多先生邀请,委派市武术协会副主席费玉侠、戴家功科学研究会会长戴裕成两人,前往佛罗伦萨武术学校进行武术及气功讲学。此次讲学的具体任务是担任该校的气功总教练,为该校培养多学科的气功研究人员,为日后成立“意大利全国气功研究中心”奠定基础.并向社会教授“保健气功”,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他们开办了“多学科气功教练、研究人员培训班”和“保健气功班”。“培训班”教授“医学气功、保健气功和硬气功”三个项目,参加该班的学员是校长萨尔瓦多先生亲自审定的品学兼优者,首期学员通过数月的刻苦学习与锻炼,不仅学会了教功、治病,而且还具备了抗打击坚的硬气功。“保健气功班”的招生对象是老年人,招生人数高达300余人,这样多的招生量是该校前所未有的。通过两个多月的锻炼,“保健气功班”的老年学员们逐一见效了。根据课间测验和学校资料统计,老年学员们练功见效率达90%以上,得到该国老年人的好评。学员阿尔贝罗说自己练功前曾患有高血压及
颈椎病,通过锻炼后,自觉身体状况良好,经医院检查血压正常了。中国武术气功师到校教学的消息不胫而走,意大利的《共和国报》和国家电视台先后数次到校访问并播放了代表团到意大利讲学和表演的录像及消息,在意大利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5.1990年3月2~3日,“欧洲统一教育研讨会”在罗马召开。由欧洲议会的高等教育及研究部,委托意大利中医针灸学会召集欧洲议会成员国所有针灸学会在罗马开会研讨统一欧洲针灸教育问题。欧洲议会成员国意、英、德、法、荷、西班牙、希腊、瑞典等等,这些国家的针灸学会大部分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之成员国。此次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也列席于主席团。会议提出传统与科学理论并重的建议。
    6.1990年10月25~27日,“欧洲针灸讲习班”在罗马举行。讲习班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比较和协调欧洲的针灸培训工作。为准备这次班,世界针灸协会意大利分会的代表们于1990年1月15日在罗马举行了一次预备会议。与会代表向欧洲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中指出,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有必要建立一个数据和资料档案库,以便为与会者提供进行讨论和发表意见的资料。这项工作十分重要,同为出席这次讲习班的还有一些大学的教授.他们尽管对一些问题很感兴趣,但却因缺少足够的资料而无法进行更深入的审议。
    7.1992年10月22~24日,“针灸研究趋势国际研讨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这次会议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委托意大利针灸中医学会主办。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针灸科研的发展方向和方法学,内容涉及针灸文献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经络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等。
    8.1994年4月下旬,意大利医学专家访问陕西中医学院。应陕西中医学会、陕西中医学院的邀请,意大利巴莱姆市医学院博士斯比纳多一行5入,4月24日到达陕西省咸阳市,对陕西中医学院进行参观访问并开展学术交流。斯比纳多博士是神经生理学教授,对中医针灸在镇痛等方面的作用很感兴趣。4月27日下午,他专程由咸阳赶到西安,参观了陕西中医学院第一教学医院(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陪同参观的有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杨世兴,陕西中医学院副院长杜雨茂教授等。
              中药生产与贸易
    意大利的中药生产几乎还是空白,中药方面市场上只有进口的成药及中药饮片。
    意大利市场上的中药种类繁多,目前药店的中药柜台里,可以见到190多种中成药,如
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龙胆泻肝丸等。可以选用的中药饮片达410种之多,有解表、清热、温里、安神、泻下、化湿、利水、祛风湿、理气、活血、止血、补益、化痰止咳、收涩等类,基本上满足临床大夫的选用。虽然中药品种较多,但410味中药饮片中,没有一种外用药,如硫黄雄黄炉甘石等。含有毒性的内服药也未获准进入意大利市场,如厚朴水蛭虻虫甘遂大戟、乌梢蛇、朱砂等,特别是厚朴,在意大利被视同含有吗啡一类物质,禁止临床使用。在市场上,很少见到炮制过的中药,除了制附子、法半夏地黄、炙甘草外,其他的只能是原生品。这些都给临床选用中药带来不便。
    在意大利市场上出售的中药,并非直接来源于中国,而是通过一个中转站进入意大利的。在意大利中部,有一个叫圣马力诺的小国,只有6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万。该国是免税国,任何商品包括中药在内都无需缴税。因此,圣马力诺便成为意大利的中药市场中心,在圣马力诺有不少公司经营中药贸易,其中最大的一家为“秋田”公司,几乎整个意大利的中药店都与该公司有关。
    按意大利的法律规定,医生只有开处方的权力,而不能直接对病人发药,大夫想在自己的诊所治疗病人,必须首先联系药店,求得药店增设中药柜台,然后由医生提出所需的中药品种,由药店与“秋田”公司联系,各类中药很快就运到了药店。意大利药店遍布全国,然而绝大部分的药店只出售西药,能买到中药的药店聊聊无几,这是由于在意大利开诊所,必须通过当地正规西医院校学习,取得大学毕业文凭才有资格开诊,意大利针灸诊所还比较多,而开诊所的西医大夫又懂中药的的确很少。另外,药店也乐意经营西药和中成药,因为发药方便,而经营中药饮片需要解决存放、保管问题,发药时又要过磅、包装,工作量大大增加,药店要多付劳务工资,而药店上缴税额与西药和中成药相同,所以药店经营中药饮片不积极。
    意大利的中药零售价格比中国国内高出30倍以上,购买一张10味中药的处方,每味药平均10克,约需10美元,一次取药10剂,需100美元,患者还得付30美元的诊金。有些病人为节约开支,每付药煎2次,分成4份,每天早晚服1份,每付中药服2天,10剂就可以服20天了。中药的诊疗费、中药费都不能纳入医疗保险,但意大利人还是非常相信中医,愿意接受中医药的治疗,对中药的兴趣越来越高。
    意大利人对中医中药感兴趣,而且对中医营养学也深感兴趣,大量应用天然保健食品,如罗马街头有人出售山东风味十足的
绿豆煎饼,当地称为“保健热狗”,认为吃了有健肤美容、利水解毒的作用。流行欧美数百年的意大利“大黄酒”,据说是马可·波罗由中国带去的。大黄酒原配方见于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而现在却成为意大利名酒。凡到欧洲旅游者几乎都要品尝一下这种含有中药成分的酒,认为饮用它可以起到饭前开胃,饭后消食,二便通畅的作用,还可推陈致新,益寿延年。
    在意大利维罗那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草药博览会上展出的保健食品和营养品中有数以百计的食品添加剂、强化剂,都是中医常用的中药,如
当归人参白芍茯苓牛蒡子、蔓荆子紫苏等。
             中医药出版物
    《针术论》,勃扎蒂(Bozetti)著,1820年出版,为第一部意大利人写的针灸专著。
    《针术操作法),达·卡民(Da Camin)著,1847年出版。
    《中匡针炙》,安德烈·维纳杰著,1957年出版,见于瓦塞尔曼制药公司编辑的《歌剧医学》一书。
    《中医针灸概说》,由帕拉切尔索研究中心翻译编写,沉甸甸的,有几十万字,介绍了中国针灸的种类、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药历史》,由帕拉切尔索研究中心翻译编写,该书将中药的品种、产地、作用等作了介绍,并用中文与意大利文相互参照。
    《中医进展》,由帕拉切尔索研究中心出版,为定期出版的季刊,介绍中国中医、针灸、气功、按摩等方面的进展。
    帕拉切尔索研究中心还定期出版《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www.jieyou108.com*解忧网*解忧堂*解忧山庄* 微信号:1443873793/0034615258599.手机:0034635989917/0034615258599.解忧国际会所*解忧堂俱乐部*中西国际投资并购顾问公司*解忧堂医药公司*解忧堂国际中医疗养院.C/RIO TORMES,43 C 28947 FUENLABRADA-COBO CALLEJA-MADRID 

网站管理